时间:2021-08-31 00:00:00 来源:搜狐
年仅20岁雅娟(化名),患上顽固性“炎性肠病”,经“粪菌移植”治疗后,患者病情大为好转。
无独有偶,今年26岁的赵女士患有“炎性肠病”两年,每天腹泻5~8次,伴有消瘦、发热、乏力,苦不堪言。在多家医院治疗,吃药、打针,中医、西医齐上阵,但症状一直未见好转。后经“粪菌移植”治疗后,赵女士血液中的炎性指标均有改善,腹痛减轻,腹泻次数为每天3~4次,大便较移植前变干,体重、乏力也有所改善,失眠也不再出现。专家称,目前病人疗效维持得很好。
粪菌移植已从“民间偏方”变成“规范治疗方法”
“粪菌移植”能治病,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其实早在古代就有文献记载,国外也已使用此类技术。据悉,人体肠道细菌数量达到10万亿个,正常的肠道菌群处于一个和谐稳定的状态,当某些细菌数量增多、减少或者缺失,人就生病了。此时,将健康人粪便中的正常功能菌群,移植到受者胃肠道内,就可以重建平衡,治疗疾病。随着全世界对粪菌移植的认识和应用研究的深入,粪菌移植已从“民间偏方”变成“规范治疗方法”。
这个技术第一步是在患者的近亲属中寻找健康的供者。供者要非常健康,近3个月内未使用抗菌药物等,对供者的寻找和筛选条件,甚至比器官移植要求更严格。
“粪菌移植”给自闭症、多动症、糖尿病、恶性肿瘤带来福音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研究制定的《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明确指出,下列疾病适用于“粪菌移植”:
1.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
2.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菌群紊乱相关腹泻等。
3.应用FMT治疗治疗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的消化系统外疾病。
4.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症、癫痫等。
5.精神系统:自闭症、情绪障碍、多动症、抽动症等。
6.代谢相关疾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
7.肿瘤相关疾病:免疫治疗及放化疗所致肠炎等。
相关链接:
粪菌移植质控标准
每次制作完成的菌液应随机抽样,行致病菌监测、细胞计数及宏基因或16s rDNA菌群测序,菌液中艰难梭菌、弯曲菌、沙门菌、志贺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及虫卵、囊泡、寄生虫、孢子、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COVID-19等病原学检测阴性,多重耐药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酶、碳青霉烯酶等)检测阴性,每50mL菌液中活细胞数应不小于2.5×1012个,同供体同批次样本应达到菌群组成一致,6个月内同供体不同批次样本应达到菌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制作完成的菌液应有独立包装与标签。如制作胶囊,还应取胶囊内容物进行细菌活性监测与活细胞计数,其中细菌活性应不低于85%,每克内容物包含活菌数不小于109CFU。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星炫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