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23 00:00:00 来源:搜狐
输液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由于在应用中的不谨慎造成的滥用,输液已成为引发不良反应事件的最常见因素,因此,慎重使用和合理使用输液,使输液变得更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3.4%,口服给药占33.7%,其他给药途径(如外用、贴剂等)占3.2%。实际上,回看近几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年度报告,由静脉注射给药所致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均占据第一位,2015年占61.3%,2014年占60.9%,2013年占58.7%,2012年占56.7%。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急诊科医生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范围内的用药共识,输液对人有许多负面影响:第一,容易引起血流感染。输液时若注射器和注射部位的皮肤等消毒不严,可能使针眼红肿、化脓,严重时还可造成全身感染。第二,输液易更易引发不良反应。相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输液时药品直接进入血管,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更易产生不良反应。第三,耗时费钱。输一次液少则一小时,多则四五小时,比口服药和肌肉注射更耗时,价格也更高。盛慧球表示,其实很多疾病并不一定需要输液治疗。
常见病一般不建议输液
据医生介绍,门急诊最常见的两种病:感冒和腹泻。“体温在38℃左右的感冒,尤其是年轻人,一般不需要输液,医生会建议病人多喝开水多休息;程度较轻的腹泻也是不建议输液,如果是小孩子,医生也是首先建议服用有补液效果的口服药。不过,每个患有的是都是不同的个体,具体要不要输液还是要看具体指征,医生会做出判断。”
据笔者了解,2014年,安徽省卫生计生委曾经公布过一份“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比如像急性鼻炎、急性单纯性咽炎、急性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轻度结肠炎、小儿手足口病(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等常见病一般不建议输液。
严格管理杜绝滥用
2016年5月,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国药师协会、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等机构发布了《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对医疗机构层面,要求建立医院静脉输液使用管理制度和管理委员会;建立静脉输液管理的长效机制等;特别要加强门、急诊患者的输液管理:包括处方管理、护理管理、患者安全管理等;加强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农村基层医疗室合理使用输液的管理。
具体到处方,医生的建议是,临床用药时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不在无必要时输液,联合使用多种输液时要注意合理性,不超说明书(剂量、疗程、适用人群)使用输液,更不要基于效益或迎合患者的不合理要求使用输液等。
那么,如何提升公众的认识水平?《共识》建议:鉴于我国公众对合理用药和输液安全意识不足且存在广泛而严重的认识误区,输液安全也要“从娃娃抓起”,将输液安全宣教以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小学、幼儿教育课程,使合理用药、输液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是否需要输液由医生综合判断
临床医生特别强调,虽然输液会存在一些风险,但有些情况下仍应当使用:
1.出现严重急症时,如发热超过39度甚至40度,以及因呕吐、出血而严重脱水的患者,都需通过输液缓解。
2.患者由于昏迷或消化功能差等原因无法口服药品,则只能采用静脉注射。
3.某些化疗药物,若直接口服,可引起组织坏死,这时可能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等输液方式给药。
因此,是否需要输液,应由医生综合病情等判断,在确实需要输液时,也不能因为输液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一味抗拒,因噎废食。
本文作者/顾海敏
执行主编/尹学兵
值班编辑/赵青青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